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上海书展开幕首日 热情读者排起“长龙” 职工、学生和游客络绎不绝 特色项目和便民服务已如期到位

2019-08-15 15:35|来源:劳动报|作者:唐一泓、柴一森|
 
       申城市民的阅读热情到底有多高涨?每年夏天的此时便是最好的回答。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昨天起至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劳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开幕首日上午,展馆门口排起“长龙”,由于时值工作日,观众群体以学生和老年人为主,阅读热情丝毫不减。
 
 

 
       赶得巧又赶得早
 
       外地游客期待满载而归
 
       早上八点半左右,上海展览中心的几个入口都已经排起了十余米的长队。由于时值夏季,为排队区准备的凉棚和降温喷雾也已经开启使用。
 
       书展七天,为什么选择第一天就来得这么早?来自华中科技学院的大一学生安泰告诉劳动报记者,自己是趁暑假独自来上海旅游,从网上得知上海书展的消息后,特意留出一天时间来看展,体验申城火热的阅读氛围。今天一早的现场排队人数,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人真的是很多!”他表示,自己就读于工程系,对相关书籍也充满期待,尽管尚未入场,但他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在书展上满载而归。
 
       据悉,本届书展主会场汇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6万余种精品图书,汇书成“海”,以飨读者。
 
       第一批购书人来了
 
       好书那么多还得省着买
 
       9点30分,记者遇到了第一位购书人张洪琦。正就读高中的他,在买书上很有指向性,总共买了两本书,《催眠师手记》第一季和第二季,折扣后总共花费76元。
 
       “平时更多会去读一些老舍、鲁迅等中国作家写的经典书籍。”张洪琦告诉记者,最近刚升入高中,老师告诉他要涉猎再广一些。“所以这次来书展,一方面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另外也会买一些国外知名作家的书,比如东野圭吾、新海诚等。”
 
       张洪琦在谈起买书时表示,平时也会去线下一些实体书店购书,但更多还是在线上买书。“现在互联网多方便,不仅有各大购书平台,还会大数据给你推荐书单,推荐来的书都蛮对胃口的。”
 
       在挑选书籍上,张洪琦表示自己比较谨慎,不会因为标题吸引人就直接买下来,而是会边看边挑,再决定是否要购买。“现在图书那么贵,如果每一本都买,钱包可负担不起。”张洪琦笑着说道。张洪琦说道,“书展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一起逛展买书,很能激发人的读书欲望。”        
 
       活动精彩服务升级
 
       喷雾降温凉篷遮阳
 
       今年上海书展各项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去年上海书展创新推出“国学七天七堂课”,第一次把同一类别图书的阅读活动进行优选后,设计整合成一个系列,在书展的7天里,每天举办一场,此形式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有鉴于此,今年书展积极复制推广,力推10个“七系列”阅读活动,包括:“致敬七楷模”讲读会、国学七天七堂课、古今七日话辞书、文学思南七日谈、名家七天谈新作、科普七天院士行、亲子七天童书会、名家七讲下江南、大家相约“中版七夜”,以及雨果上海七日行等。
 
       此外,本届书展将继续运用书展官网、微博、微信和各类新媒体,随时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借力“文化上海云”推出网络售票渠道。今年上海书展还首次推出了手机端“移动书展”,设置“上海书展”微信小程序,将书展主会场和超过100个分会场的千余场活动信息分类发布在手机端,微信用户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了解信息,及时参与线下活动。
 
       记者还了解到,本届书展仍保持7天夜场(每天9点开馆,21点闭馆),夜场票价五折优惠。为提升观众现场体验舒适度,主会场场外读者排队购票区域,仍设置了喷雾降温装置,并搭建凉篷。手机充电专区、上海图书馆现场办证、读者休息区、纪念印戳、餐饮、医疗急救、投诉接待、失物招领等特色项目和便民服务等也都已如期到位。
 
       戴着VR眼镜看书,如身临其境
 
       记者体验混合现实技术下的“未来阅读”
 
       漫天飞舞的蝴蝶,在河中取食水草的巨犴,偷袭营地掳走小鹿的熊,鬼魅般隐藏在树顶的猞猁……大自然中丰富的动植物画卷在孩子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开。
 
       随着V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读书,不再局限于由文字和插画组成的二维阅读,如今,由人声朗读、背景音乐、浸入式动画构成的三维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小读者的青睐。
 
       在2019上海书展“陈伯吹儿童书屋”展台,躺在舒适惬意的懒人沙发上,配上一盏灯和一本好书,记者体验了一把MR(混合现实)新技术下的“未来阅读”。将书本对准VR眼镜,片刻,中国北方原始针叶林便投映在画面中。随着悠扬的音乐和人声朗读,读者仿佛置身书中的场景。
 
       在展馆里,还有不少等候体验的家长和孩子。由于浸入式的阅读体验非常逼真,有的小读者甚至还会探出脑袋、伸出手、俯下身,试图去触摸那些画面中的草地、树木和小动物。滑稽有趣的动作,引来周围家长的阵阵欢笑声。
 
       “我觉得这种阅读方式挺新奇的,比起传统的书本阅读,孩子也更乐意接受。”童女士告诉记者,而她10岁的儿子也站在一旁频频点头,“地上会有雪,身边还有很多小动物,真的很好玩。”小朋友说道。
 
       除了MR带来的“未来阅读体验”,记者在展馆内还看到了AR互动“动物乐园”。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创意取自于荣获2018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的《动物字母表》。
 
       在体验中,小朋友们可以涂绘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小动物,通过AR扫描让对应的英文字母跃然墙上,碰触单词还能看到动物形象,如绚丽的蝴蝶、机敏的刺猬、威猛的老虎等等。
 
       然而,这些“未来阅读”要想真正走入普通百姓家,仍需克服不少技术上和内容上的难关。据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杨秋琳介绍,一是在技术上,目前仍没有达到很成熟的阶段,例如VR这些设备,高昂的价格和对环境的要求,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二是在内容上,把优秀的读本资源转化为动画,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心血,制作成本也并不低。
 
       但是,在杨秋琳看来,虽然三维阅读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流趋势,但并不代表传统阅读就是缺乏魅力的。“无论是立体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我们不是说谁会替代谁,而是成为一种相互补充的良性发展关系。”
 
 

 
       ■2019 上海书展 书间访谈
 
       看书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看书的理由可以有一千个
 
       我爱看书,但时间去哪儿了?
 
 

 
       看书的原因只有一个,但不看书的理由可以有千百个。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总在忙碌,而留给读书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在谈起看书时,为什么人们总会说,我爱看书,但没有时间?
 
       上网,可以代替看书吗?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刚刚开幕的2019上海书展。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展台工作人员陈蒂。作为一名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在她看来,读书很有必要,她也很爱读书。但是,当被问起最近都看了哪些书时,陈蒂面露难色,“日常学业繁重,其实也没什么时间看书。”
 
       有人断言,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终将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对于这样的说法,上海知名海派作家王唯铭并不认可。“虽然碎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获取比以前远远要来得广泛的资讯,但由于碎片化阅读的功利性,使得阅读偏离了它的一个伟大目标,即通过反复的、无功利性的传统阅读,人逐渐地提升着他的审美能力,人的心灵会更诗意也更辽阔。”
 
       在王唯铭看来,未来,可能还会诞生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既不完全是手机,更不是传统读本,而是两者之间“妥协”的产物,譬如说现在的电子文本阅读。“即便如此,也依然会有少数人,至死不渝地沉浸在传统阅读中,他们沉醉于打开书本时那一瞬间微妙的愉悦,享受在午夜时分,在温暖的灯光下,手捧书本进入一个个未知世界时的欣然。”
 
       爱读书,却没有时间?
 
       你爱什么,你就愿意为他花时间花精力。有人说,真正爱看书的人,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而那些说没时间看书的人,他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忙工作、忙家务?忙社交、忙应酬?忙旅游、忙运动?抑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借口。
 
       到底有多忙?以在外高桥造船厂工作的90后徐辰慧为例,朝九晚五,每天在路上要花去近两小时,他会利用这个时间浏览一些购物信息。晚上回家后,吃好饭,便是刷美剧、打游戏,他说是为了放松。往往几盘游戏,几集剧集过后,时间就已经到11点了,躺在床上刷会儿朋友圈,就该睡觉了。
 
       眼下,都市白领们每天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没心情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喜欢看书,但分身乏术。“所以,一年读不了几本书,这不怪我。”
 
       “诚实地说,都是借口。”王唯铭在谈到没时间读书时说道:“这些借口让生活在今天现实中的男女找到了一种安全退却的方式,或者说拥有了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如此一来,他们再不用背负‘不爱读书’的恶名。”在他看来,如今读书又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流状态,但人们总要找到一个借口来掩饰自己不读书的真实情状。
 
       有时间,更多给了运动娱乐?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不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只是我们还不习惯用它来读书。”也有一些读者认为,说没时间看书的人,更多是下意识把读书等同于学习,把读书当成是一种消耗,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体力上的。所以,在下班后,人们更倾向用电视、朋友圈、游戏来娱乐自己。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读书相比,有近七成的人优先选择运动、旅游、社交或其他娱乐活动,最后才是看书。当然,也非所有人都是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位90后读者陈乔琦,作为一名广告公司的员工,九十点下班是家常便饭。回来匆匆扒几口饭,洗漱完,距离睡觉还有一个小时。但就是在这一小时的自由时间里,他没有选择玩游戏或是追剧,而是选择读书。喜欢看哲学的他,一年下来竟也看完了厚厚的两本《西方哲学史》。“觉得读书费脑只是因为你没养成习惯而已。”陈乔琦说道。
 
       有人说,读书,需要一个庄重的氛围:精致的书桌,安静的环境,没有工作和社交打扰的夜晚,才能虔诚地打开书。对此,自媒体人赵女士认为,看不看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对于那些本不爱看书的人来说,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成为借口。”
 
       读书,还有没有用?
 
       无论是爱不爱看书,还是有没有时间看书,围绕读书而起的争议,最终似乎都回到了这样一个话题:读书,还有没有用?
 
       作家王唯铭指出,阅读,或者说经典阅读,仍旧是触及思想巨擘的一个有效途径。此外,系统性阅读还有助于加深记忆、拓宽视野、完善知识体系,这也是网络阅读、碎片化阅读所无法替代的。
 
       “我年轻时曾阅读过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那时,我感觉到的只是阅读给我带来的新奇、异常以及微微的激动,但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多少年以后,每当我念及那次阅读,我的鼻前刹那间便会泛起一种特殊的气味(类似于皮革的气味),而我因此会有一种深切的沉醉感,人生,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醉吗?”王唯铭说道。
 
       对于读书的作用,记者在书展上还听到了这样几种声音,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精神活动,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放松心情。也有人说,阅读的过程,本身就能提升思想性,锻炼逻辑思维。同时,也有不少人是奔着务实去的,购买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性书籍,从自己立刻就能用到的看起。
 
       读书有没有用,千百个人有千百种答案,但相信每一个曾与书籍为伴的人,都有过这样一种阅读体会,“哦,原来还有这样的美景,原来还有这样的方法,原来还可以这样想”。
 
       ■2019 上海书展 职工购书单
 
       缪东君:趁公休逛展买书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书展第一天上午,有人已经满载而归了。上午11时,在社科精品馆,记者遇到了一名来自徐汇区康健街道的社区工作者缪东君,开展后两小时,他的手里拎着两袋“战利品”,此前才刚刚用快递寄走了一批,可谓收获颇丰。
 
       缪东君告诉劳动报记者,自己今天正值公休,从“上海发布”微信号上看到书展的消息,便立即赶来,不到半天时间,不但一站式购齐,解决了自己长时间以来积累下的购书需求,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许多意外收获。
 
       在缪东君的购书单中,有不少都与他的职业与爱好相关,涉及哲学、社会学、国学等方面,如《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的新范式》《全球资本下的社区之治理(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经典译丛)》等。此外,还有两本英文书是帮自己正就读于高三的女儿购买,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本来我叫她来,她要学习实在没时间,我就把她的书一起买了。”缪东君说。
 
       “我今天来这里,一方面是为了补缺,以前想看一直没买的都买到了;另一方面,因为我从事党务工作,自己又在学习社会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想在社科精品馆看看,希望能帮助自己在基层社区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缪东君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在社区工作了七八年时间,但对于他来说,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缪东君的购书单: 
 
       《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
 
       《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的新范式》
 
       《全球资本下的社区之治理(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经典译丛)》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中文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Heart of Darkness》(中文名《黑暗的心》)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 (中文名《莎士比亚全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