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上海书展步入第十个年头。这个在每年8月第三周的星期三举办的盛会,是一场由买书人、卖书人、写书人、编书人共同参与的阅读嘉年华。这一周,上海乃至全国的爱书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与书和许多与书相关的人近距离接触;这一周,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语言的人,在一起交流由阅读引发的各种声音;这一周,让很多人亲近图书,重温书香,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多次出席上海书展的莫言曾说:“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这个曾经的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用十年的时间,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规模、品牌和实力不断提升: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零售额从1300万元,上升至6000多万元;文化活动从170余项,发展到460余项,今年更是达到600项。这些数字划出了上海书展走过的印迹:从出版业内人士的文化盛会,变成全市市民期盼的阅读嘉年华;从区域性的地方书展,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主办是上海,主角是全国同行
说起上海书展的十年发展之路,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认为,说到底,是上海书展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全国服务,坚持在文化功能和内涵上不断拓展和提升,努力体现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是上海书展坚持的定位,主办是上海,主角是全国同行。书展的意义不再是将外地客人引到上海来观摩的“客场”,而是全国同行一年一度大显身手、角逐竞技的“主场”,让全国出版界在上海书展搭建的文化平台上展示、交流、交易、研讨。为此,上海书展采取零租金招展,并将上海展览中心最好的场地中央大厅全部让给全国出版社。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2008年,上海书展首设“主宾省”模式,先后邀请了安徽、江苏、重庆、河北作为主宾省,展现各省市在出版文化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同一年,上海书展又首次尝试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概念,意在通过上海书展的品牌优势和上海的市场优势,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再从上海推向全国市场,逐步将上海构筑成全国出版业的高地和新书、重点书的聚集地。
此举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和称许。科普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称上海书展是“最接地气”的书展,让出版社和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可以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全国城市出版社发行联合体委员会负责人吴宝安认为,出版社能否在上海图书市场立足,将影响到出版社在整个国内图书市场上的表现。此后,参展的各出版社按照上海书展的档期策划选题,每家都带着各自的新书、重点图书在上海书展上“试水”,借上海书展势头启动该图书在全国市场的畅销之势。
随着“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以及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的创办,上海书展的无形空间更是向世界延伸和拓展,出现在展馆里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作家、名家和出版人,一年比一年多。
用一万种方法推广阅读引领风尚
有人说,上海书展在用一万种方法推广阅读。而阚宁辉回答说,我们永远在寻找第一万零一种。每年上海书展的活动,不只数量多,更在坚持文化品位的同时追求文化内涵的丰富。这样的努力,意在借助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有文化品位的活动,有效传递思想、文化、学术“有价值的声音”,引领全社会的阅读风尚。十年中从不缺席书展的作家秦文君认为:“上海书展的场面一年年扩大,格局一年年翻新,不满足单一的图书展示,走向多元,做社会和文化品牌,我觉得它的精髓永远是由专业读书人、出版人,带动更广大的人群。”
上海书展坚守着“三去”原则:去明星化、去浅质化、去娱乐化,却在文化品位上追求更高、更优、更远。一位大学教授曾感慨,上海书展符合大众文化读物虽多,却少有从事研究的学者淘书的空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2009年起,上海书展集结了中国最好的学术出版机构,新设社科精品馆,又创设了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为主打的百年文脉馆,上架的全是学术书籍。今年,上海书展又在有限的空间挖潜增设文史中国、中国科技出版两个专馆。
经过多年的积淀,“书香·上海之夏”、“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论坛、世纪中国论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已经颇具品牌影响力,吸引了中外大家名家纷至沓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等等,都先后赴上海书展之约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交流。2011年上海书展首日,一场雷暴雨不期而至。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签售会还有5分钟,数百名读者已经排起了长队。勒克莱齐奥很是感慨:“我很感动,没想到我的作品在中国有那么多热情的读者”。
润物细无声。十年,上海书展把“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传达到千家万户。书展期间,分散在区县全民阅读活动与分会场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穿梭赶场”。各区县图书馆各种讲座的门票早就被预约一空,而上海图书馆的讲座门票,书展还没开始就被领完,很多读者是站着听完全场讲座的。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说:“透过书展,我认识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得到的结论是:其一,上海是一个爱书的城市。其二,上海是一个懂书的城市。其三,上海是一个会卖书的城市,整个书展,没有官气,不清场;没有俗气,不歌舞升平;没有狭隘的地方气息,大步向国际化迈进。”
书展是个每年再版发行的“大书”
“如果书展是一部每年再版发行的‘大书’,那么这十年来,出版人、作家、读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编纂者、增补者、修订者。期望它做得越来越好看。”刚卸任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现为宝山区代区长的方世忠说。
上海书展的十年路程,有广大读者陪伴着前行,而读者一点一滴的期待与愿望,也始终被关注、被满足。上海8月多台风,2009年起,书展“悄悄”往后延了一个星期举办;为减少读者烈日下暴晒,2010年起,书展又把开馆时间提前了半小时;有读者提出,前几届书展的卖场太嘈杂,书展组织者想方设法实行展场区域“动”、“静”分离;书展从2009年尝试增开周末夜场,得到不同读者的欢迎和肯定,今年更是一周天天有夜场。从提供导购、餐饮、轮椅租用、手推车服务、免费雨披、医疗保健等便民服务措施,到引入优惠的快递邮政服务、寄书服务;实现场内Wifi免费上网全覆盖;利用上海书展官方微博推出乘车路线、展会活动、新书推介、重要嘉宾、展馆功能以及旅游、天气、医疗等“温馨小贴士”服务。在出版人缪宏才看来,上海书展是“中国最好的书展——没有之一”。
上海书展未来十年的发展力在哪里?在日新月异的阅读方式大变革时代,书展如何借力电子媒介新技术,与此起彼伏、潮涌不息的信息时代作更绵密良性的互动,进而为业界提供更深广的发展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多样的阅读体验?上海书展站在新起点上有三个新的梦想:一是迎接数字化挑战,倡导品质阅读,力争成为城市阅读指南针;二是应对转型期挑战,引领书业发展,力争成为中国书业风向标;三是顺应国际性挑战,打造版权贸易平台,力争成为国际版权大码头。
“坚持了十年的上海书展,为上海的文化写下了历史,我更愿意它能够长命百岁……当后人回味上海,一定会有一个‘上海书展’——那年,上海,满城书香。”这是著名导演江海洋的梦想,它的实现,需要出版人、作家、读者的共同努力。